您現在的位置:中國農業(yè)儀器網 > 技術文章 > 土壤化肥檢測儀分析氮肥對水稻的影響
土壤化肥檢測儀分析氮肥對水稻的影響
來源: http://www.gge6.com/ 類別: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:2015-09-06 閱讀次
氮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,被認為是發(fā)揮水稻良種增產潛力和實現高產的重要因素。但是,隨著施氮量的增加,氮肥當季利用率和生產效率趨于降低,在一些施氮過量地區(qū)還引發(fā)了水體和大氣污染。因此稻田合理施鉀開始引起注意。為了探索水稻對氮、鉀肥的吸收積累特性以及氮、鉀肥在水稻生產中的合理施用,本項目組先后對單季稻、再生稻和雙季稻進行了施肥試驗研究。土壤化肥檢測儀能夠對土壤的氮肥施用提供有效的檢測效果,為研究提供幫助。
水稻成熟時,分小區(qū)收獲稱產;在收獲前一天,每小區(qū)調查50叢稻株的穗數,用以計算單位面積穗數;同時按各處理大樣品調查結果的平均每叢穗數標準,各處理取稻株5叢考察穗部性狀。水稻對氮素的吸收積累,以在本田前期(移栽~苞分化期)最多,本田中期(苞分化~齊穗期)次之,并隨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。6個施氮量處理平均,前期、中期氮素凈積累量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61.7%(變幅51.7%~69.6%)和30.6%(變幅38.2%~25.8%);秧田期和本田后期(齊穗期~成熟期)的氮素凈積累量很少,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3.3%和4.4%。水稻對鉀素的吸收積累,以在本田中期最多,前期次之,并隨施鉀量的提高而增加。6個施鉀量處理平均,前期、中期的鉀素凈積累量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45.3%(變幅47.8%~44.5%)和49.2%(變幅43.9%~51.3%);秧田期和本田后期的鉀素凈積累量也較少,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2.7%和2.8%。
土壤化肥檢測儀的測定結果對比研究發(fā)現,以往著重研發(fā)高產、超高產施肥。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環(huán)境,今后應轉向研發(fā)經濟施肥。比較不同施肥量每生產100kg稻谷的施氮量和吸氮量數據,可以看出:水稻吸肥量隨施肥量的提高而增加,但其增幅小于施肥量的增幅。當達到最高產量時,施肥量與吸肥量相近,土壤養(yǎng)分收支基本平衡。以此為界限增施肥料,吸肥量少于施肥量,會出現土壤化肥養(yǎng)分盈余;以此為界限減施肥料,吸肥量多于施肥量,會出現土壤化肥養(yǎng)分虧缺。達到最佳經濟效益時,施肥量為吸肥量的60%~70%。長此以往,會不會出現土壤庫養(yǎng)分入不敷出,地力下降?但經多年監(jiān)測,經濟施肥試驗田土壤有效養(yǎng)分并未減少,表明土壤庫除化肥養(yǎng)分收支外,還有其他肥源收貯,如有機肥、回田稻草、殘留根茬、豆類作物和經濟作物殘留養(yǎng)分,以及含養(yǎng)分的灌溉水等。
水稻成熟時,分小區(qū)收獲稱產;在收獲前一天,每小區(qū)調查50叢稻株的穗數,用以計算單位面積穗數;同時按各處理大樣品調查結果的平均每叢穗數標準,各處理取稻株5叢考察穗部性狀。水稻對氮素的吸收積累,以在本田前期(移栽~苞分化期)最多,本田中期(苞分化~齊穗期)次之,并隨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。6個施氮量處理平均,前期、中期氮素凈積累量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61.7%(變幅51.7%~69.6%)和30.6%(變幅38.2%~25.8%);秧田期和本田后期(齊穗期~成熟期)的氮素凈積累量很少,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3.3%和4.4%。水稻對鉀素的吸收積累,以在本田中期最多,前期次之,并隨施鉀量的提高而增加。6個施鉀量處理平均,前期、中期的鉀素凈積累量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45.3%(變幅47.8%~44.5%)和49.2%(變幅43.9%~51.3%);秧田期和本田后期的鉀素凈積累量也較少,分別占最終總積累量的2.7%和2.8%。
土壤化肥檢測儀的測定結果對比研究發(fā)現,以往著重研發(fā)高產、超高產施肥。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環(huán)境,今后應轉向研發(fā)經濟施肥。比較不同施肥量每生產100kg稻谷的施氮量和吸氮量數據,可以看出:水稻吸肥量隨施肥量的提高而增加,但其增幅小于施肥量的增幅。當達到最高產量時,施肥量與吸肥量相近,土壤養(yǎng)分收支基本平衡。以此為界限增施肥料,吸肥量少于施肥量,會出現土壤化肥養(yǎng)分盈余;以此為界限減施肥料,吸肥量多于施肥量,會出現土壤化肥養(yǎng)分虧缺。達到最佳經濟效益時,施肥量為吸肥量的60%~70%。長此以往,會不會出現土壤庫養(yǎng)分入不敷出,地力下降?但經多年監(jiān)測,經濟施肥試驗田土壤有效養(yǎng)分并未減少,表明土壤庫除化肥養(yǎng)分收支外,還有其他肥源收貯,如有機肥、回田稻草、殘留根茬、豆類作物和經濟作物殘留養(yǎng)分,以及含養(yǎng)分的灌溉水等。
- 【中國農業(yè)儀器網】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推薦儀器
最近更新儀器
相關技術文章